以产业链重构推动开放型经济体系构建

发布者:20246015发布时间:2024-06-12浏览次数:11

来源:成都日报作者:杨连星

增强双向配置的枢纽运筹能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既是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核心内容,也是实现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必经之路。

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动力源泉

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亟待形成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一方面,立足高水平对外开放,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中国向世界传递了鲜明的开放信号,以更积极主动的姿态加强对外合作,同世界各国互利共赢,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才能筑牢中国经济稳增长基石,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另一方面,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是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和增长源泉。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高水平对外开放,才能有效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激活国际竞争新优势,培育贸易投资新动能,不断开拓国际经济合作空间,筑牢经济高质量发展支撑力、推动力。

成都市委十四届五次全会指出,到2035年,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开放型经济体系更加健全,成为全国重要的对外交往中心,基本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门户枢纽城市。立足高水平对外开放,通过充分运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推进要素型开放向制度型开放拓展,能够加快构建与国际通行规则相互衔接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充分运用国内外两个市场

加快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城市,以高水平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依托国际空运、铁路通道、铁海联运通道,建设国际资源集成转化高地,提升国际交往承载能力,拓展国际交流合作渠道,构建以成都为战略支点的国际运输、交往大通道。深化国际供应链创新应用与产业赋能,搭建整合高效灵活的全球配送网络。加快建设西部“一带一路”大宗商品交易中心,深化“欧洲通”模式,畅通“欧盟—成渝—日韩”和“成渝—东盟”开放通道,完善国际班列境内外服务节点和集装箱共享中心等功能性设施,全面提升成都对全球贸易资源的配置和运用能力。

以“国际化”“全球化”“中心化”,提升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能级。对标国际先进性标准改善消费环境,持续完善消费设施,向国际社会持续传递成都国际级、全链条的安全健康旅游服务理念。积极推进国际旅游城市、国际贸易中心建设与国际消费城市建设联动,注重区域资源的聚势,利用城市群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优化全国范围内消费品产业链布局,形成消费资源高度集聚、消费主导功能显著的全球性商业城市。

不断增强枢纽运筹能力

加强科技创新开放合作,全面提升产业建圈强链开放水平。增强外资研发中心黏性,提升外资研发跨境关联,加强影响国际前沿科技的跨国研发合作与协同创新水平。保障企业研发供应链安全,关注外资流向及时评估其对产业链上下游行业的影响。聚焦成都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培育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抢抓欧洲产业转移和制造业多元化布局机遇,加快对欧产业合作和项目招引,以产业链重构推动成都开放型经济体系构建。

强链补链提升产业链安全水平,推进对外贸易提能增效。推动更多元的双边和多边贸易及投资协定落地,从产业互补、共生角度推动国际产业合作,同时进一步完善外资撤资预警及应对机制,通过打造对外开放新平台,提升引资项目质量。发挥外资畅通“双循环”效应,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新开放格局,在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监管模式基础上平等对待外资企业。抓住服务业开放机遇,打造全球服务贸易高地,依托“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联动发展的战略性枢纽,在更高层次、更高领域扩大服务贸易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