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专题座谈在浦东新区区政府举行

发布时间:2025-10-23浏览次数:1221



20251017日,华东师范大学自贸战略研究院院长高融昆一行前往浦东新区区政府,针对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专题展开座谈。会议由上海市发展改革委、区发改委协同推进,上海自贸区各片区(陆家嘴、金桥、张江、世博等)负责同志出席。与会各方围绕自贸试验区十二年建设成效、制度型开放压力测试、片区功能定位优化、与自由贸易港衔接路径及科学评价体系重构等重点议题进行系统研讨,形成了面向下一阶段的任务清单与推进框架。


一、回顾起点:从自贸试验区到自贸港的战略演进


本次座谈从历史纵深角度回顾了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整体历程与战略定位。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自贸战略研究院院长高融昆指出,上海自贸试验区自2013929日正式挂牌以来,已历经十二年探索,从最初的“政策试点区”逐步发展为“制度创新策源地”和“高水平开放先行区”,在全国自由贸易布局中具有奠基性意义。上海的实践不仅验证了“先行先试、风险可控”的制度创新逻辑,也为全国21个自贸试验区乃至自由贸易港建设提供了持续可复制的经验支撑。

多位专家回顾了设立自贸试验区的国际背景与战略目的。2013年全球贸易格局出现深度调整,中国面临美国主导的高标准自贸协定(TPP)对全球贸易规则的重构压力,在此背景下,我国首次在上海实行“外商投资负面清单”,标志着外资准入规则体系与国际接轨的关键一步,为全国范围内的投资体制改革提供“样板工程”。在十二年的发展过程中,上海自贸区形成了“四大支柱”改革体系:在投资领域率先实现市场准入清单化与准营环节便利化;在贸易领域持续推进跨境流通的无纸化、标准化与智能化;在金融领域建立了人民币跨境结算、资本项下可兑换和自由贸易账户体系;在监管领域则实现了从“事前审批”到“事中事后监管”的制度转轨。上海的制度创新成果逐步向全国推广,形成了“上海经验—全国复制—国际对接”的螺旋式升级路径。

总体来看,自贸试验区从起步到深化的十二年,是中国制度型开放从“理念形成”到“体系成型”的关键阶段。与会领导指出,当前正处于从自由贸易试验区向自由贸易港过渡的历史节点,既要回顾制度创新的初心与逻辑,也要着眼未来,为下一步建设高标准开放型经济体系奠定坚实基础。


图片1.png

高融昆院长发言


二、制度创新与功能拓展:自贸区改革的“上海样本”


上海自贸区各片区代表分别系统梳理了上海自贸区在不同阶段的主要改革成果。上海区发改委详细介绍了上海自贸区的整体发展历程,指出上海自贸区的核心政策包括四大支柱领域:投资领域、贸易领域、金融领域和市场主体监管领域。在投资领域,上海自贸区通过负面清单管理,扩大了外资准入;在贸易领域,创新了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提升了贸易便利化;在金融领域,推出跨境资金池等金融创新措施;在市场主体监管方面,通过建立社会信用体系,加强事后监管,确保市场秩序。

保税区代表指出自贸区制度突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聚焦投资、贸易、金融、市场监管四个领域,第二阶段旨在以制度创新促进功能拓展、产业集聚。保税区2024年进出口模式是1.22万亿,占浦东的47%,占上海的28.7%,完成经营总收入已经超过2.5万亿。保税区生物医药、集成电路,智能制造等产业发展迅速,自贸试验区通过制度创新实现快速、高能级发展。

陆家嘴、金桥、张江、世博片区代表同样指出自贸区制度创新对区域经济发展有着明显的红利。其中,陆家嘴以制度型开放引领高质量发展,重点针对金融贸易功能,通过优化市场准入和放宽外资政策,把自贸试验区的制度优势转化为区域发展的动能,自贸区扩区为陆家嘴约净增1万家企业,以上海0.5%的土地面积贡献了全市将近10%GDP。金桥片区以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制造产品为片区责任,张江片区则围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和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先后在全国率先推广MHA制度、科创版、生物医药特殊元素便利化试点等措施。世博片区大宗商品国际贸易的规模接近1万亿了,集聚2个千亿级7个百亿级的企业。

图片2.png

浦东新区区政府及上海自贸区各片区代表发言


三、探索评价体系:自贸区建设的科学考核新命题


截至目前,全国共设立21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和1个自贸港,形成了覆盖东中西部的开放格局。如何充分释放自贸区建设红利、形成差异化发展路径,成为亟需解决的新问题。由于各地自贸区在产业结构、功能定位与改革基础方面差异较大,统一评价指标体系在可比性与科学性上均面临挑战。

张岑处长指出,应建立兼顾“共性基础”与“差异功能”的双层指标体系。基础性指标用于勾勒片区的整体画像,关注经济规模与开放程度,如贸易总额、外资增量、投资密度等,反映片区的基本运行状况。功能性指标着重体现各片区的差异化发展方向。专家指出,通过多维度指标的动态评估,不仅可以反映各片区的阶段性成效,还能指导制度创新方向,形成“以评促改、以评促优”的正向循环。会议认为,自贸试验区评估体系需紧密围绕高质量发展和国际使命,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向边境后制度改革延伸,推动中国在更高水平上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实现从“制度跟跑”向“规则共创”的转变。


与会专家积极讨论


本次座谈系统梳理了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十二年来的建设成效与制度创新经验,明确了从“政策试点”迈向“制度型开放”的战略进阶,并为下一步对接自由贸易港建设、构建高标准开放型经济体系提供了清晰的实施路径。会议通过跨部门、多片区的深入研讨,不仅强化了市区协同、片区联动的工作机制,更在制度压力测试、功能定位优化与评价体系重构等关键议题上凝聚了共识,形成了可落地、可追踪的任务框架。展望未来,上海自贸试验区将继续发挥“制度创新策源地”和“开放压力测试场”的示范作用,为中国深度参与全球经贸治理、实现从“制度跟跑”到“规则引领”的历史性转变贡献“上海智慧”与“浦东样本”。